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四问”的文化篇章
张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设理应回应“四个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展开和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层面系统性、创造性地回答了“四个之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回答中国之问的文化篇:厚植中国式现代化底蕴,在“两个结合”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科学回答中国之问,必须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回应中国之问的最好答案,那么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更进一步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也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同频、同向的高度契合和相互成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底气、活力。
回顾党的理论探索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表明,“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从2021年“七一讲话”正式提出“两个结合”,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两个结合”,再到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整体性系统性阐释“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巩固了新时代我们的文化主体性,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整体谋划、系统部署,推动文化建设丰富实践逐步展开、渐次升华:从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到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对文化自信的基本构成、重要地位和重大价值作出精辟论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到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到今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再到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
回答世界之问的文化篇:廓清人类文明迷思,展现大国担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人类文明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节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成为全球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不同文明之间是交流对话还是封闭隔阂、是共同繁荣还是冲突对抗等一系列选择和疑问困扰着世界各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深入思考,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公道正义;倡导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决反对傲慢偏见、封闭排他、文明隔阂;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这一系列全球性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以“中国之答”深刻回答了“世界之问”,解答了长期困扰各国人民的问题和疑惑,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进步贡献了思想智慧、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新时代国际舞台上,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等理念。比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鲁班工坊”“丝路一家亲”等人文交流项目,广泛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全面深化人文交流合作;积极举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国际会议,为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交融、包容互鉴凝聚更多共识。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以体育为桥梁促进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交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以生动实践向世界展现了作为文明交流互鉴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向前进步。
回答人民之问的文化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旨归。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中,诸子争鸣、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宋明理学……各种力量竞相登台,文化大师灿若星河,虽有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浩叹,有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篇,也有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但人民始终没有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与主体。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所未有地提出文艺“为了人民”“怎样为人民”两大问题,在随后的80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怎样为人民”有了酣畅淋漓的伟大书写。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文化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人民性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和2021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都重点提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这些重要要求在新时代文化工作中得到有力贯彻。例如,2023年黄河非遗大展在山西太原开幕,本次大展设黄河农耕文明和黄河面食文化两大主题展区,有沿黄9省(区)60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3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工作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也包括精神生活需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新进展的同时,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气象日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强调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从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到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这一切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充分展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
回答时代之问的文化篇: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伟大理论形成的前提往往基于对时代的深刻认识下的一种文化的清醒与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从新文化运动中走出来的早期共产党人,正是在对民族危亡之际救国救民的时代使命的深刻感知中形成了这种文化自觉,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谱系的创建者以及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其中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文化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现实情况是,在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和满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还较为突出,这就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带来诸多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创造性的、科学的思想理论和重大文化成果,从战略高度和思想深度上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回答各种新的时代之问。
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多新的任务和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富裕而且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不仅要创造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要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
时代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能否自觉把握这些问题和要求,制定正确的战略对策来完成任务,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进步脉搏,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创造性地回答了时代之变提出的重大文化之问,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理论阐述极为深刻。主要体现在: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关于坚持“两个结合”,指出“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关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关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性,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关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阐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精神,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鲜明、体系完备、逻辑严谨、博大精深,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作者系陆军工程大学某系副教授)
【转载:中国青年杂志】